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有:清醒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公司产品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坚决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的国家统一规定;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切实抓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材、教师和教学三个方面。当前,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定位、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科支撑、进一步关注员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建设。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认真梳理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脉络,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查找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提出改进的对策,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脉络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进行拨乱反正。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前面17年,尽管有缺点和错误,但基本上保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取得了显著成绩。后面1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曾徘徊过两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拨乱反正中重新起步。198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提出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在各类专业中都是必修课的地位,确定在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此时来不及统一编写教材,允许各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自编教材。由于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不是一日之功,教师队伍有热情但很难适应新教学的需要,有些高校继续使用“文革”之前的教材。这个阶段,编写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处于一个准备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开始走上正轨,“85方案”形成。
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真正提到日程上来。该文件指出,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必须进行改革。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个文件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全面实施,由此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正式出台。这个方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定为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国家教委在1987年3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对教学中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按照这个方案,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另外,面向文科和理工农医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概论”;面向文科和理工农医各专业的博士生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实施“85方案”期间,国家教委总结之前试点开设的几门思想品德课的经验,1992年将这类课程整合为三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1993年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两类课程简称为“两课”。“85方案”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第一个成型方案,它突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该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没有一门课程集中讲授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中央精神有差距;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之后,课程内容显得偏多。特别是,由于团队准备不足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在很多院校没能落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由于任课教师的知识面不够,也没有完全贯彻教学要求。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间段,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学潮”不断发生,高校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是1989年发生的动乱,严重干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此,邓小平曾经严肃地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
第三个阶段是课程进行调整,“98方案”提出。
党的十五大之后,国家教委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1998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教育部党组的汇报,确定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当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由此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一个新方案提出,史称“98方案”。该方案规定,专科都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思想品德课,同时,三年制专科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二年制专科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科在专科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硕士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此外,各层次各科类员工还要开设“形势与政策”,文科类专业要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比较起来,“98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比“85方案”要丰富一些,其中特别是补充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这样的直接讲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另外,该方案将“中国革命史”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这就在课程设置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一贯下来。在实施“98方案”的过程中,后来又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在“98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实行分级规划和管理,其中由教育部组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并根据需要直接组织编写示范教材,允许各省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适应本地区需要组织编写供本地区选用的教材(每门课程限编一本教材);教育部组织评选优秀教材向全国高校推荐,规定各高校原则上不再自编教材。另外,教育部还加强了教师队伍培训,重视对先进教师的表彰;举办“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5年之内解决了3500名教师的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逐渐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1997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的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施“98方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个阶段是重大改革,“05方案”实施。
进入21世纪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04年3月,胡锦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培养团队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这项工作有明显改善。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新时期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3月印发的实施方案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了又一个新方案,即“05方案”。“05方案”不仅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规定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秋季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生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本专科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
在实施“05方案”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出了三大举措:一是增设了新的学科。2005年12月,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二是强调了机构建设。2008年8月,中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国各高校都要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同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三是制定了建设标准。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该文件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团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评估确定了基本标准。
第五个阶段是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之后。
党的十八大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新时代。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新举措。最具有标志性的文件是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其中,第一个文件是一个总文件,该文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团队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团队建设、评价标准和二级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升到体系化的高度,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且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后一个文件是对这个文件精神的具体落实。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个文件,那就是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大阳城99aa建设标准(2017年本)》,这个文件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该文件提出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落实学分,合理安排教务,规范建设教研室(组),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改进完善考核方式,强化科研支撑教学,健全听课指导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强化地方统筹管理,加强全国宏观指导等。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印发的直接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文件,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条:
第一,清醒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公司产品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老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特殊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许多新挑战新要求。还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统筹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进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好。
第二,坚决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的国家统一规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高校其他专业性课程,它着重进行的是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帮助老员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帮助老员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老员工了解国史和国情,深刻领会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通过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老员工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法律素质。这种统一规定体现在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中。教材表述的是每门课程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和所坚持的基本观点,教材的每一章都会围绕一个核心观点来展开,在核心观点之下又会突出三至五个基本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并把握统编教材。特别是,教材随着形势的变化会适时进行修改,必须使用最新版本的教材。
第三,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三进”指的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中提出:要下气力把邓小平理论编成教材,进入课堂,武装老员工的头脑。当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提法。之后,在实施“98方案”时简称为“三进”,这个提法后来沿用至今。“三进”这个提法,表达的是要十分重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要在教材和教学中尽快而充分地体现出来,达到让老员工能够了解、理解和接受。
从以往“三进”工作的经验看,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只要领导重视,专家认真修订教材,“进教材”的目标是可以保证的。比较起来,“进课堂”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它得通过任课教师的讲授和组织来实现。由于任课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教学研究和精力投入不一样,教学效果也就不可能一样。即是说,“进课堂”在形式上也可以做到,但是真正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还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三进”当中最难的要数“进员工头脑”了。如何使教师的讲授对员工思考问题有启发,真正能在员工现有水平上帮助员工提高,特别是调动起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教师下很大的气力。而问题在于,只有真正做到了“进员工头脑”,我们所做的“进教材”和“进课堂”,才有意义,才能落到实处。
第四,切实抓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材、教师和教学三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要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是把教材编好,建设好教师队伍,把课讲好。这实际上讲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三个最主要方面,也是三个最重要的抓手。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没有教材到学校自编教材,到教育部和各省推荐教材,再到中央统编教材这样一个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仅要强调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而且还要保持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党中央要求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做到“三个充分反映”和“一个充分吸收”,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吸收广大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这里说的教材建设最主要的是主体教材,它为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和遵循。同时,教材建设还包括在主体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员工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努力构建面向教师和员工不同对象,辐射各个层次员工,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教育部从2014年4月加强了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特别是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按照“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对任课教师开展全员教材和教学培训等,使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已达6.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4.6万人,兼职教师2.1万人,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宣部、教育部提出,要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
教学需要讲究方法,而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并非像一些人想的只是联系实际,用不着下气力学习理论,而是说,要把学习理论与研究实际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防止脱离实际空讲理论的倾向,又要防止不重视理论只关心实际的倾向。理论联系实际是必须下气力学习理论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与此课程直接相关的理论。而在帮助员工掌握理论时,又不能就理论说理论,而需要联系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联系员工群体的思想实际。在教学形式上,无论其他方式如何重要,但课堂教学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努力把课讲好,才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同员工联系的最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了达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员工头脑的目的,需要教师与员工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交流和讨论,那种居高临下、照本宣科的办法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结历史经验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进工作。当前,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在以下“四个进一步”上下更大的气力。
第一,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定位。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实施“05方案”,正式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概念,本来就要求人们对它的定位有准确的把握,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点,从不少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就能够感受到。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有双重定位:首先,它是思想政治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定位,这种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在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政治纪律,不得违反。其次,它是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定位,这种课程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是对中央精神的某种政治表态,而应该对这些政治性很强的问题达到科学研究的水准,讲出学术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结合。
放在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来看,“思想政治课”是高中课程的名字,可以简称“思政课”,而为老员工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比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有更高要求的课程。如果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还是完成“是什么”层面的教学,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在“是什么”基础上着力往“为什么”引导的课程。作为老员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理论思维的习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为防止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不准,我们在正规场合还是应该使用概念的全称,如果实在想用简称,不妨就叫“思政理论课”。另外,如果我们重视了这个定位的话,那么有些单位为了迎合员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成娱乐性课程的做法,肯定就是不可取的。
第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科支撑。
2005年,国家为了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直接的学科平台,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有了大幅度增加,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81家,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29家。作为历史的遗留,目前还保留有二级学科点的建制。另外,还在很多高校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些学科点不仅属于某所高校,而且属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它们应该承担起示范、辐射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全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密切关注学科的发展态势,积极承担学科的研究任务,及时吸收学科的研究成果。团队建设的实质是科学研究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按照“一身二任、一岗双能”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承担起团队建设的重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关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形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坚定走出教学好、科研也好的新路子来。
第三,进一步关注员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由于年龄、阅历、专业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老员工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当老师的应该主动收集来自员工的问题,把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纳入科学研究。不论教师个体还是集体,都应当认真去研究这些问题,使之形成研究成果,再带着这些成果通过同员工的交流和讨论去说服员工、影响员工。
在我们提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上,有一个方法是需要重视的,那就是专题讲座法,它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专题设计。这种设计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的基本观点,二是员工的热点难点,我们应该力求找到这两个点的结合点。教材是为员工编写的,它形成了关于一门课程基本内容的逻辑体系;而课堂讲授则不一样,它不必求全,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凡是员工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够掌握的内容,教师就不要在课堂上再详细地讲解,而应该把气力花在员工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不应该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自己的专题研究的成果。这是为员工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理念的体现和落实,也是对员工认识水平和发展要求的尊重。
第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建设。
这个问题最早是2008年8月党中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总体上比较薄弱,许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二级机构,而是在院系之下设立三级、四级机构,少数学校把教师分散在其他专业院系。这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强的工作团队,难以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大会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指出,独立、健全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是教师开展工作的组织保障和依托,各高校都要设置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管理老员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公司产品等工作。2011年1月,教育部通过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特别强调了二级机构设置问题,并且从当年开始连续四年组织专项督查。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全国大多数高校完成了二级机构的独立设置,但是还有少部分院校尚未落实到位。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大阳城99aa是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新生事物。大阳城99aa在1992年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大阳城99aa,后来一些重点大学也陆续成立,到2014年年底,全国高校先后成立的大阳城99aa达到200家,逐渐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受到中央的关注和肯定。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大阳城99aa。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在印发的几个文件中大力提倡并推动大阳城99aa建设。当年7月,中央召开会议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阳城99aa、网络期刊宣传阵地是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四大平台”。接着,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阳城99aa建设的意见》,并组织评选全国重点大阳城99aa。特别是,这一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亲自提倡成立大阳城99aa。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各省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大阳城99aa在2015年之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据统计,全国高校大阳城99aa在2016年达到454家,2017年达到653家。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大阳城99aa建设标准(2017年本)》,并为此立下了规矩。这个文件不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类指标放在特殊的位置,而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改革、教学考评和团队配备等五个二类指标,总共提出了20项具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三大建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大阳城99aa建设之间,呈现着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们应该把这三大建设统一设计、协调推动、共同发展,这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原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