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陈占安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就其历史来讲,大体上经历了从自编教材到编写供不同类型院校使用的教材,再到教育部推荐示范教材并评选优秀教材,再到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这4个阶段。回顾这个历史过程,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要经验,也需要查找目前工作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由此找到我们加强和改进工作的着力点。
[关键词] 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之本,高质量的教材是高水平教学的前提,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教材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在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历程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教学秩序一度被打破,其间的教材建设处于混乱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经过拨乱反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逐渐走向正轨。改革开放40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课程刚刚恢复,基本上使用的是自编教材。
当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或由各高校自行编写,部分学校采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教材;或由部分院校教师协作编写。少数学校有自编的讲义,但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和政治上的疑难问题尚待解决。1979年5月,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在《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各校自行编写或几校协作编写教材,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腾不出手来搞科学研究。1980年7月,教育部在印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提出,每门课的基本内容和章节体系,各校应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参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各校可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亦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自编教材。
第二阶段,“85方案”的实施与组织编写供不同类型院校使用的教材。
1985年8月印发的中发[1985]18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标志着“85方案”的形成。这个文件提出,中央决定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并设置相应的办事机构,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和进行其他组织工作。这期间的基本做法是,组织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力量,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几套供理、工、农、医和文科等不同类型院校使用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教材。当时,在高校比较集中的省、市,由高教厅(局)统一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为骨干的编写组,进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向各高校推荐一些示范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此期间,国家教委还组织编写了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纲要,供各校开设相关课程时试用。
第三阶段,“98方案”的实施与示范教材推荐和优秀教材评审。
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的诞生。该方案规定,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各门课程的示范教材,向全国推荐使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门课程可以编写一本推荐教材;教材的编写计划与大纲要报教育部“两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备案。文件规定除经教育部批准进行教材编写改革的试点学校外,各高校都不再自编“两课”教材,所需教材从教育部或本省推荐教材中选用。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主持对各省省编教材和教育部示范教材进行了一次评审,共7门课程182本教材参加评审,有33本教材被评为优秀教材。
第四阶段,“05方案”的实施与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标志着“05方案”的诞生。该方案明确提出,为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中央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课题组,集中编写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审定教材编写大纲,课题组在认真研究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初稿要广泛听取一线师生和相关专家的意见,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最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这种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2006年和2007年出版统编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后,又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先后进行了修订,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2008年一年修订过两次。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中特别强调要编好教材。按照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统一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又先后在2013年、2015年和2018年进行过三次大的修订,认真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强调:各高校必须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
贯彻“05方案”,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教育部还组织专家编写和制作了“教师参考用书”“员工辅学读本”“重点难点解析”和“精彩课件”“精彩教案”“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材系列,在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经验,其中有如下几条应该特别强调。
第一,教材归中央统管。
从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走过的路程看,教材由中央统管有它的特殊必要性。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的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很高。如果将此项工作分散到各省甚至各校自行组织编写,很难保证教材质量;而如果有了示范教材再放给各省、各高校,教材编写的质量难免参差不齐,简单重复过多,效果也不好。特别是,由于很多教师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教材编写上,有可能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施“05方案”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科学性不够,说服力不强等问题是严重存在的。实施“05方案”以来,把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中编写,而且有严格的审定制度。2006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还专门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指出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当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通知强调了这一规定,并补充指出,各高校及教师编写的校内讲义,只限本校使用,不得公开出版、上市销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发行之后,又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统一部署下,适时对教材进行了修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过去相比,新教材不仅在科学性和针对性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在形式和体例上也有所改进,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个做法应该坚持下去。
第二,做到“三个充分反映”。
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教材编写必须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老员工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教育和武装老员工的头脑,引导和帮助老员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几个重大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本身也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跟上这些理论成果的发展进程,在中央最高领导层的思想认识同老员工之间形成一个联系桥梁,帮助老员工跟上理论发展的进程,在接受和理解最新理论成果方面先行一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做的事情和应尽的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和积累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个过程同党的理论创新过程相辅相成,它既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指导的结果,又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动力和验证条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注意吸收这些鲜活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对于老员工从实践层面去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益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个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二级学科。2005年开始设立这个学科的目的就是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公司产品中的指导地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个学科的设立,极大地调动起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注入了很多学术含量。
第三,力争“三个贴近”。
“三贴近”原本指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胡锦涛2002年对改进和加强党的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而提出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这个原则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之后,这个原则被写进了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并且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总体要求,其中还特别提到,要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贴近实际,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变化,它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该对我国基本国情中的“变”与“不变”做辩证统一的把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贴近生活,要能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展示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生动景象,要展示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能空谈理论,不能只是逻辑推导,而必须使理论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讲活,使员工阅读教材不枯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贴近员工,教材是为员工编写的,必须切实了解员工的现实水平和学习需求,要努力适应员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状况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改革开放40年以来,老员工的年龄一般都在十八九岁左右,而他们出生的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员工大部分是“60后”,实施“85方案”期间的员工变成“70后”,到“98方案”时变成“80后”,到“05方案”时变成“90后”,而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第一批“00后”正式进入校园。不能小瞧这个变化,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状况等变化,我们的员工都会有很多以往没有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说的贴近员工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是笼统的,而应该是变化的、具体的。
第四,适时进行修订。
贯彻“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编写出版以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领导下,进行过多次修订。以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出了8个版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经出了7个版本。
做这种修订,除了为保证实现“三个充分反映”和“三个贴近”之外,还为了充分吸收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广大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之所以要注意这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广大师生才是教材的使用者,编写者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教材编得怎么样?教材好不好读、好不好教?一线师生才是最重要的评判者。了解一线师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建议,这对于教材编写组来讲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这些年来,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区)主管部门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新版本教材培训时,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征求一线师生的意见。课题组成员也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家的意见。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非是课题组几位成员所能承担的,这其中包含着很多同行的心血,吸收了很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还经过了层层把关,它实实在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认真总结并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从中找到今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应该区分教学大纲与教材。
实施“05方案”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上有一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教材与教学大纲之间的关系。按照一般规律,应该先出教学大纲后编教材,在“85方案”和“98方案”时曾经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编教材;而在“05方案”时,则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起初是因为根据“05方案”编写新教材,特别是将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编教材需要经过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最后还需要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时间紧,任务急,在原则通过的教材编写提纲的基础上直接编写教材,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教材的内容较多,即使是教材的章节目似乎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不仅应该包括教材中以章节目表现的理论框架,而且应该介绍这些理论框架中的基本观点,还要说明这些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大纲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也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基本依据。当教材需要修订特别是有重大理论观点和章节目变动时,应该先修订教学大纲后修订教材。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分教委曾经在教材的基础上梳理了其中的教学要点,其中,将教材的每一章都概括出一个核心观点,接着又概括出三至五个基本观点,还用简要文字对这些基本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这是一种有益尝试,很多任课教师反映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下气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
这是一个老问题。这种交叉重复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与员工在高中期间使用的《思想政治》教材,甚至与员工在初中期间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有重复。这个问题需要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角度通盘加以解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如今很多地区已经实行或准备实行12年义务教育,而员工考取大学(包括本专科)的比例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大众化的水平。这与以往那种绝大多数中员工上不了大学为由头,不怕员工提前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一些理论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当时老员工学习的内容有一些重复,影响不大,可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由头不成立了,教学内容重复,学习压力不够,自然会影响员工学习的兴趣,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是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间有交叉重复,以至于研究生的教材与本科生教材之间也有交叉重复。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教学避开一些交叉重复,但对于员工来讲还是降低了教材的影响力。特别是,我们几次修订教材,为了尽快贯彻最新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也来不及对课程作出分工,往往出现几本教材在相关问题上的修订文字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长计议,包括在时机成熟时再调整课程设置。
第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可读性问题。
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更加贴近员工实际,包括努力适合当代老员工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材总体上是好的,基本内容规定合理,基本观点正确,但教材的写作风格还是有点党员干部读本的味道,文件语言比较多见,联系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够;再就是版面设计也比较生硬,没有做到图文并茂。这一点我们的课题组不能说不知道,也不是说不努力,但是如果追求了语言简明生动,很可能又失去了某些重要观点表述上的准确性,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这中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分类编写教材,起码单独为高职高专员工编写针对性更强一些、更加简明一点的教材。现在的教材比较适合本科生阅读,而对专科员工来说难度比较大。全国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统一使用一本教材,难免有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存在。当然,近年来在一本主体教材的基础上,分本科和专科分别编写供员工使用的辅学读本,此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
第四,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这个问题在实施“98方案”的时候已经做过一些探索,当时教育部曾经组织专家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及相应的《导读》等,还组织编写了“两课”教学中《重点难点解析》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录像片等。2014年4月,教育部还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要在大力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员工辅学读本、教学参考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构建面向教师和员工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文件还提出,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要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建设机制,优化栏目设置,使之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
应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方面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来关心、参与并使用这些教材,包括研制和编写教学参考资料,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研究和加强。
原载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微信公众平台
相关链接
大阳城99aa(中国)有限公司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