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在培育现代公民中构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摘要】现代化既包括社会文化结构的重建,也内含了人的自我重建,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交织共同汇成历史变迁的进程。人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相应的公民素质。因此,在治理变革的实践中培育现代公民,通过提升公民素质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这是国家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治理 创新 公民 现代化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整个社会带入风险之中。在经历了初期的恐慌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发展与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深刻改变了中国,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性,如何构建适应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治理变革的主体。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公民的参与,公民素质则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重建

 

在社会历史变迁中,主体的再造与社会的变革是同一个过程。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再造,侧重于主体之外的“结构”,如制度、文化等。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并为它所塑造,既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构成强大的约束性力量,在基本面上塑造和支配了人的思想与行为。借助学校、媒体、宗教、习俗等,社会尤其是统治者有意识地宣扬某种观念,以此维系有利于自己的统治秩序。结果,个人也自觉成为这种观念与秩序的认同者与维护者。从事实来看,一方面,个人是为社会系统所塑造和支配的,社会系统的结构决定了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人是能动的行动主体,具有变革社会的行动能力。尤其是近代启蒙运动发现和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凸显了人参与创造历史的主体能动性。基于对二者关系的辩证认识,社会变革既要认识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通过主体的再造冲击原有结构进而改变系统,又通过新的社会结构塑造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二十世纪出现的现代化理论将现代社会的变迁理解为“现代化”过程,这既包括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包含人的自我重建即“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需要并且塑造了人的“现代性特质”,表现于其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以及民主政治的推进,人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之中,普遍认同并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由此也不断培育了参与公共生活的信念、习惯和能力。这样,“现代公民”逐渐形成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从世界历史的经验看,现代的国家造就现代的公民,现代的公民造就现代的国家,这是一个彼此依赖相互塑造的互动过程。对于正在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既不能等建立了现代国家再培养现代公民,也不能等生长出现代公民再塑造现代国家,二者统一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构的同一过程。在这里,国家重构与个人重建互为条件、彼此影响,共同汇成文明进步的历史洪流。

 

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需要并且培育新的公民。近代以来,中国艰难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面对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剧烈冲突,人们在启蒙与觉醒中踏上了变革的道路。革命推翻了阻碍历史进步的旧制度,现代化建设打开了走向未来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深刻认识到,制度和文化是人来承担的,新制度和新文化也需要由人来创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改造国民性进而培育现代公民。从倡导“新青年”到全民“学雷锋”再到改革开放“做四有新人”,中国的现代历史也是亿万中国人在流血牺牲中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历史,整个民族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实现了涅槃重生。正因为一代代先驱前赴后继的牺牲与创造,古老中国才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才有了当代中国的崭新气象。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自然离不开人,具体来说是需要“现代公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培育现代公民,以人的现代化推动治理现代化是一条现实路径。

 

公民的成长及其困境

 

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公民的素质如何?如今,中国人的身体、智力、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空前的进步,早已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以“东方雄狮”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对此,人们用“人的现代化”“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予以衡量。从最直观的经验事实看,中国人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涵养和一个多世纪的现代文明洗练之后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整个民族的整体素养已跃升到新的水平。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提高,这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平均寿命、健康状况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智识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国民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中国人的精神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们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中思考和行动,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成长空间并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已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精神低谷而重建了自信,世界也对中国人刮目相看,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20年“战疫”期间,一位老人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派出所送了一个纸包,里面装着一沓现金,纸条上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点油,我的一点心意。”落款:东港环卫。在危难面前,中国人的淳朴善良在这位老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以其汗水甚至生命践行自己的人生信念,彰显了公民精神和责任担当。大量民众和机构从海内外紧急捐助医疗物资支援前线,无数人冒着风险奋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都表现出危难时刻国人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和无私奉献的公民意识。

 

但还应看到,中国社会还处于剧烈变革之中,中国人的公民素养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人性是复杂的,中国人更有着复杂多样的面孔。启蒙思想家即开始了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今这一任务还没有完成。由于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由于民族基因中流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中国人还深深生活在传统之中,从“臣民”向“公民”的过渡还十分艰难,一个表现是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独立人格和公共精神明显不足。建构现代公民所需要的公民道德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待提升。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的智慧与德性却未必随之提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了全体国民的公民素养。在危难时刻,有人不敢担当推诿责任导致错过时机;有人为个人私利瞒报信息致多人感染;有人因不满治疗故意伤害医护人员;有人趁机哄抬物价试图发国难财。这场疫情反映出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漏洞,也表现出当代中国人公民素质的参差不齐。

 

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培育现代公民,这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当对神秘力量的信仰被理性祛除以后,人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命运,这既是人精神成长的标志也使人陷入冲突之中。今天,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精神生命衰退的迹象。一个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进入了“中年危机”。本应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过早地背负了沉重的物质与精神负担,过早地磨平了青春的锐气与激情。近年来,“丧文化”“佛系青年”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商业营销等在一些青年中流行。青春的理想与激情被平庸的现实生活的规则所取代,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声音弱化,甚至暮气沉沉而失去了应有的锐气。部分青年经过“丧文化”的侵袭,或多或少、似真似假地出现了消极颓废、不思进取的心态。在网络普及的时代,信息的共享和泛滥在为青年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使其失去辨别力直至沦为信息的奴隶。青春本应是反抗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追求真理、说真话、做真人应是其本来面目,然而现实却可能让人远离“真”而走向生命的反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现代公民的培育和成长?经过漫长的演化特别是进入“现代”以后,社会系统趋于复杂而愈加成为精密的系统,其基本功能包含了对人的支配、控制与改造。人一出生便被置于社会结构之中,成为这部复杂机器中微不足道的零部件。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革,出现“利益固化”“阶层固化”的趋势。分析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可以发现,资本与权力是支配现代社会的两种决定性力量,它们塑造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同时也规定了人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带来人的自我迷失。除了“环境”之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对公民的塑造影响最为直接。作为一种前瞻性、先导性的战略行业,教育通过传承知识、价值与思想培育新一代公民。教育必须立足未来审视现实,因为教育正是创造未来的事业。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与迷失,其运行机制与价值观念为市场的逻辑所影响甚至支配,具有很强“公共性”的教育也被“推向市场”,市场的交易法则、功利主义价值观流行起来,商业化、功利化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这些都对整个教育事业产生了众多消极的影响,也影响了新一代公民的塑造和成长。

 

在治理变革的创新实践中培育现代公民

 

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的新型公民,而公民素质的提升又受制于社会体制的塑造。那么,现代公民是如何养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又如何实现?这成为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社会结构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直接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培育现代公民首先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公民的思想行为,这是培育现代公民最有效的途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方向是走向民主治理,构建以民主为根本方向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学习,这也是培育现代公民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要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治理自然是其本质要求。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民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民主包含了复杂的思想、制度、技术等,民主的建立、巩固、发展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民主源于古希腊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传统,在近代西方思想启蒙与民主革命推动下成为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东方社会有着漫长的专制文化传统,民主是一种完全异质的东西,二者之间存在尖锐冲突。学习民主不仅是学习其知识与技术,更根本的是以民主来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尤其是培育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习惯的公民,因为这是发展和巩固民主最深厚的力量。是否具有民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关键素质,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便是要培育具有这些素质的公民。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系统转换,必然遇到传统社会结构深处的观念、心理与习惯的制约,因此这一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

 

现代化不仅需要学习和模仿,更是立足本国实际进行创新探索的过程,创新则需要释放公民的创造力。在中国,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与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制度作为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构成社会结构的框架,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与约束性,现代国家制度的完善发展自然需要长期的探索。学习首先是模仿和移植,然而更高级的学习是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创新。在新的生活实践中进行试验探索,在治理的实践中创造新型治理模式,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现实路径。在社会日益分化的时代,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直面各种观念、利益、权力的冲突,通过解决诸多结构性、系统性的难题推进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其中的难度与阻力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的创造力,尤其是释放青年的创造力。青年思想活跃、生命力旺盛、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少思想的重负、利益的羁绊,最具突破陈规的锐气和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传统社会更多基于传统知识与经验之上,所以年长者凭借其经验和资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如今,人类的知识进步呈现加速度趋势,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不仅需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更需要青年凭借其知识的创造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革命与建设的经验看,青年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十年“文革”使国家发展陷入困境,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邓小平以千钧之力冲破重重阻力启动了改革开放,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他提出要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还曾感慨地说:“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

 

由于社会结构的先在性和约束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着眼于塑造合理的社会系统结构,以制度创新优化公民成长的大环境,以大环境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来塑造公民个体,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道路。

 

培育现代公民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人是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动主体,历史的进步都是通过人实现的。国家的现代化也需要人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培育现代公民,公民素质的提升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培育现代治理主体,这也是塑造现代公民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尤其是发挥社会及公众的主体作用,在互动中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在传统社会,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等深深打上了传统的烙印,无法生长出具有现代观念和能力的公民。这种体制下的“臣民”既难以产生变革现实的认识,更没有改变现实结构的能力,如此便形成了巩固传统秩序的循环机制。现代社会则主张让公民组织起来参与管理自己的事务,在共同治理中培育社会的文化认同。由此,公民在集体行动中实现个人主体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实现个人价值,在集体变革的实践中解放自己,这构成了现代社会公民自我发展的机制。

 

培育现代公民不仅意味着学习新知识、培养新习惯,更要从灵魂深处改造过时的价值观,在自我革命中塑造新的自我。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推动下通过自我否定来实现的,其关键是通过反思和批判实现自我超越。人出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接受教育中继承了本文化的基因,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形成某种稳定的观念认识和行为模式。这其中既有合理的方面,也有不合理的落后于时代的因素。“现代化”作为一种进步的方向要求克服传统人格中的自负与独断,培养开放、多元、民主、自由的信念与习惯。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撼动人内心深处的观念和习惯,常常需要外在强大的冲击或者内在“刮骨疗毒”的决心,这必然是自我革新的过程。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现代化也需要从“修身”做起,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超越自我中培育新的公民、养成新的习惯,从而在克服自我生命的局限中实现成长。

 

需要强调的是,公民的培育不仅是青少年的事情,也是全体国民的事情。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不只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更是公民在公共社会生活中自觉训练的结果。因此,教育不仅在学校中展开,更要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领域进行,因为现代治理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实践,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从家庭、社区、机构到国家,社会各方都自觉与落后的思想、习惯与人格作斗争,进而在集体商讨中达成共识、在共同行动中推动进步。这就需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培养现代公民中构建和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十分曲折,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长期的努力。二百多年前,西方现代文明陡然兴起,彼时的中国还沉睡在天朝帝国的大梦中;一百年前,中国学习西方建立了共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但也很快陷入军阀混战中;如今,中国走出了二十世纪的阴霾与曲折而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在加快。但是,这一过程必然还会经历众多的艰辛甚至苦难。所谓“多难兴邦”,危难和牺牲要求人们直面现实、发现问题,反思社会治理体系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深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变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将通过自我革命获得新的成长。

 

(作者为大阳城99aa(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导,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