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代尧: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讲授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思路
[摘要] 500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总体上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运动变为制度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单一模式走向多样化发展、从低潮走向振兴的过程。这个历史发展脉络与社会主义发展史六个时间段的划分大体一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中,要以唯物史观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史观,在“四史”的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重点讲清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变为制度现实和苏联模式的推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飞跃。
[关键词] “四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P67)“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P32-3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需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在“四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时段上涵括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的中国篇。社会主义发展史在这里就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它构成“四史”总体学习的基础。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1·5讲话”)中,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对于我们坚定道路自信、保持理论定力、坚守信念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此而言,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党员干部也是当代老员工的“必修课”;“1·5讲话”的知识论建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和教育学习,明确了思路和框架。以下就“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的主题、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和基本要求谈几点看法。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现代社会主义”是和“现代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3](P156)资本主义时代一到来,就出现了批判资本主义、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派别的头脑中。”[4](P813)现代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516年莫尔《乌托邦》的发表为标志,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习近平在“1·5讲话”中,也是从社会主义思想起源开始,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作了六个时间段的划分,依次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1516年—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848—1895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末—1924年);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及其兴衰(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1949—197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1978年— )。这六个时间段,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的基本依据。
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500多年来人类对美好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
社会主义既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P166)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制度的理想。理想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鼓舞人们改变现实社会的力量。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500多年来,一代代社会主义者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追求社会理想,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18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自由解放、追求更美好社会制度的历史,这一进程始终代表人类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伟大变革,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 社会主义发展史,本身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又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学说,都代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思想。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一种学说,而是继承了人类优秀思想文明成果,并“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6](P309)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构想的未来社会是“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4](P730)是扬弃了资本主义弊端和缺陷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时代。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科学解决方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新文明方向演进。正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调整,利用社会主义的一些举措来修补自身弊端,以缓和阶级矛盾。这一点,无论是社会主义者还是反社会主义者都不否认。前西班牙工人党主席卡里略说:“没有十月革命,现今的资本主义及其福利国家会像今天这个样子吗?……苏联人民所作的牺牲,为西方劳动者带来的成果比为他们自己带来的成果还要大。”[7](P338)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从另一个角度说:“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是同共产主义学说的吸引力进行斗争和为共产主义模式提供另一种民主选择的最有效办法。”[8](P10-11)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面目将会比人们今天所看到的要狰狞得多。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使中国在近百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又吸取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中国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之所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就在于它是与人类文明发展并进的社会主义,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汲取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在中国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本身就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探索理想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3. 社会主义是在曲折发展中开拓前进的
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2](P487)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既有凯歌行进的岁月,也遭遇过重大挫折,陷入过低潮;即使是高歌猛进的年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也有过如列宁所说的“失败的经验”,出现过曲折发展。但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指引人类的正确航向,社会主义运动始终凝聚人类社会的正义力量。习近平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9]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2](P66)同时也要看到,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10]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不是故步自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1](P23)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引领时代发展又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切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取得成功的;一切“躺着的马克思主义”“死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以失败告终;如果是执政党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会导致亡党亡国。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理论一旦停顿,立即就会落后于实际生活。因此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是面向21世纪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二、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500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总体上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运动变为制度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单一模式走向多样化发展、从低潮走向振兴的过程。这个历史发展脉络与历史时间段大体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分为三个大的板块讲授,并把握需要重点讲清楚的问题。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分别讲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即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它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一、二个时间段的基础文献。
作为一种影响现代世界的思潮,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恩格斯在上述著作中,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330余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作了三个时段的细分:“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19世纪初“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4](P373)习近平在“1·5讲话”中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作的这三个时段的划分。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应做历史的科学的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点是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既对资本主义及其制度弊端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和设计,并且已经有了先驱实践。特别是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越来越接近资本主义的现实,对未来新社会的见解和制度设计更具价值,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创始人”,肯定他们的学说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5](P432)和“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5](P431)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受限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4](P780)始终未能摆脱唯心史观的窠臼,他们不能科学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主体力量,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难以实现。这就是相对于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科学社会主义,16—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因。
与空想社会主义认为理想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类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的现实材料,“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12](P203)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事件,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方向,由此开辟了对资本主义整体性超越的航向,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浪潮奔涌向前。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宏大而丰富,包括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方法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等。
2. 社会主义变为制度现实和苏联模式的推行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三、四个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洞察时代发展和世界变局,又用“显微镜”仔细深入研究俄国国情,在对帝国主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一国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当时,提出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的。正是由于不能进一步解释资本主义在落后国家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第二国际一些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沦为革命问题上的机械论者。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普列汉诺夫等人当时说列宁是在“说梦话”,“列宁发疯了”,但结果是列宁胜利了。邓小平在讲到列宁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时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3](P292)十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提出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的国家。这对后来斯大林提出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从此以后,人们不再只是从书本上去构想社会主义新社会,而可以在新社会制度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年多时间,大体上是前三年设计和实施“直接过渡”,后三年转向“新经济政策”,进而对社会主义看法发生“根本改变”。1921年春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在党内高层作了大量说服工作,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除了放弃余粮收集制,列宁提出了国有企业改行商业原则;控制“制高点”;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开展“文化组织工作”即进行文化革命与制度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付诸实行。
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改革实践。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开创性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邓小平评价列宁的“思路比较好”,[13](P139)搞了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以后,联共(布)党内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的问题,连续发生了几次重大争论。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主张超高速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意见占了上风。在备战的环境下推行赶超战略,为此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应的其他体制,就成为当时最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选择。1929年年底,斯大林明确提出把新经济政策“抛开”,苏联模式开始形成。邓小平和习近平都使用过“苏联模式”这一提法。对于“苏联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把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都称为苏联模式,时间段从列宁时期起到苏联解体为止;也有人认为苏联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还有人把苏联模式同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等同。应该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这一定位有助于澄清理论界在苏联模式问题上的歧见。从中我们可以理解,苏联模式是指列宁逝世以后,在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包括列宁时期的探索,也不只限于斯大林时期,故不能简单称之为“斯大林模式”。而苏联模式与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但由于没有任何先例可循,这一制度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不少缺陷和弊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感召力空前增强,社会主义也越出苏联一国范围,逐渐扩展到欧亚和拉美多个国家,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这股强大的社会进步潮流,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大都选择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历代领导人和照搬苏联模式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未能适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致使这一模式越来越僵化,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调整又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苏东剧变。
苏东剧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中外学术界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包括外部因素、直接原因、导火线等,主要有:西方的“和平演变”;苏联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斯大林之后苏共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党内形成特权阶层;戈尔巴乔夫等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使“改革”走向“改制”;还有如美国学者大卫·科兹等人提出的“来自上层的革命”,等等。结合邓小平的分析和习近平“1·5讲话”,可以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根源是苏联模式体制的僵化。它在社会主义史上留下的深刻教训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3](P370)苏联解体一个多月之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的这“四不”,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3.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飞跃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五、六个时间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勃兴的大背景下产生,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成长,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休戚相关。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为近代以来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历史的大潮中,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开始发生了深刻改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奋斗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14]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都是在这一结合中接力探索、进行伟大创造形成的伟大成果。在开辟中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进行理论创造,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提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心怀的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初心和使命得以践行。它也深刻地预示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经历风雨见彩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坚定的社会主义自信,坚信世界社会主义有着光明的前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继续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未来30年,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既要引领时代变局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又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同时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量变到质变、进入更高阶段,这一历史进程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巨大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空间,从而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新的历史性飞跃。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建议
第一,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科学方法是唯物史观。要以唯物史观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史观,认清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把握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总纲。教师在讲授中,应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使员工理解社会主义是人间正道,自觉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本清源,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目的。
第二,从“四史”关系上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讲授重点。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又与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相关联,与高校其他思政课也有衔接。要在“四史”的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从社会主义起源开始认识社会主义,着力讲清楚500多年社会主义演进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讲清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方位、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员工养成历史思维,具有中国情怀,树立世界眼光。
第三,增强实效性。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老员工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融合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课程实效性。教师在讲授中,可以从每个专题中归纳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讲授,不回避问题,解答员工的理论困惑。讲授过程中可以运用相关文献和案例,丰富员工的历史知识,但要注重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可以列出一些与本专题相关的经典文献供员工阅读或在课堂上引读、讨论,提升员工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苏联]戈尔巴乔夫,[德]勃兰特,等.未来的社会主义[G]. 中央编译局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所,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8] [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9]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0]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11]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
作者简介:孙代尧,大阳城99aa(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5期。